話劇《面皮》劇照。
“一碗面皮盛悲涼滄桑,紅白酸辣咽世間冷暖。四十年勁道情扯不斷,三代人訴說悲歡離合……”10月10日,當得知以陜西地方小吃搟面皮為主題線索的話劇《面皮》榮獲第十屆陜西省藝術節(jié)文華大獎后,該劇主演、國家一級演員吳京安用短短幾句話便道盡了他對這部劇的深刻體會。
一碗面皮、四十年、三代人、五味俱全……這會是一段怎樣的滄桑歲月,其中又有著什么樣的人生故事?讓我們一起走近這部由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寶雞市藝術劇院創(chuàng)排的方言話劇,細品《面皮》所承載的五味人生,聽主創(chuàng)講述戲里戲外的動人故事。
《面皮》講述的故事開始于1976年。
1976年初,徹骨的寒冷席卷了西府大地。靜謐的夜色中,解元村生產隊隊長家的門被敲開。帶著一碗自制搟面皮前來獻殷勤的村民王讓過,說出了他此行的目的:爭取進城看守公共廁所的機會。在王讓過的再三保證下,他獲得了這個在當時來說很是不錯的工作。而這也成為王讓過人生中最大的轉折。
開春后的村頭,人們圍坐在一起讀報、了解國家大事。押解著“投機倒把分子”王讓過的民兵突然到來。因為借看守公廁之機制作、販賣搟面皮,王讓過被處以50元的天價罰款,隨之而來的批斗、侮辱更是壓倒了這個堅信“憑辛苦掙錢,沒錯”的漢子。郁郁寡歡中,王讓過憤然離世。
王讓過去世后,他的兒子王紅強孑然一身,靠種地度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看到了機會的村長將王讓過離世前留下的面皮制作秘方交給王紅強,希望他靠這門祖?zhèn)鞯氖炙嚁[脫貧困。深受父親之事打擊的王紅強,固執(zhí)地不肯接手。村長兩口子假借王讓過“附身”,最終讓王紅強改變心意。王紅強憑此手藝娶上媳婦、蓋上瓦房,掙錢買來村里的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輛摩托車,為王家掙回了臉面。
后來,破舊的土夯門頭被換成煥然一新的紅磚門頭,再換成朱漆的大鐵門。30年歲月匆匆,村頭的小樹已經長成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村里曾經的荒坡地也成了美麗的花田。王紅強的孩子小雨、小雪大學畢業(yè)后從大城市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想要將搟面皮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做了大半輩子面皮的王紅強起初堅決不同意,卻在村長的勸解中妥協(xié)。
從日售百份面皮到日銷千份,從王紅強一家子單打獨斗到全村人合作辦廠,從“養(yǎng)在深閨”的花田到聲名在外的鮮花種植基地,從無人知曉的小村莊到游客紛至沓來的美麗鄉(xiāng)村……光陰流轉,解元村里的三代人在一碗面皮中歷經時代更迭,嘗盡人間辛酸。最終,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扶持下,他們將一碗小小的搟面皮做成了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支柱產業(yè),為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
話劇《面皮》演出現場。
秦嶺腳下,渭水河畔。一個村落,一只海碗,一雙筷子,更有一群難不倒的人。如吳京安所說,一碗面皮盛盡了世間的悲涼滄桑,更盛滿了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咸。
中年成為鰥夫、獨自拉扯一雙兒女的王讓過,為了生存處處算計,想要憑借做搟面皮的手藝賺錢補貼家用卻被批斗,想讓兒子繼承這門祖?zhèn)鞯氖炙囈脖痪芙^,他的人生中充滿了辛酸。當王紅強憑借做面皮的手藝成為萬元戶,他姐夫眼紅面皮制作秘方時咄咄逼人的樣子,讓觀眾看到了人性中的一種酸。
為了說服王紅強與姐姐、姐夫共享秘方,王紅強媳婦海棠第一次說起因為家中貧窮而被送走的妹妹,用自己的辛酸過往換來了王紅強姐弟和睦的甜。當王紅強在網上再見到曾經心愛的姑娘杏兒時,海棠搶過電腦,故意在“情敵”面前炫耀首飾的酸,卻滿含著讓人忍俊不禁的甜蜜。
紛繁漫長的人生不僅有酸和甜,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苦辣咸。當得知因為家中的巨額債務,杏兒的父母不同意兩人在一起并將杏兒安排進了城里工廠時,王紅強倔強地用一句又一句“我知道”掩飾著內心無處發(fā)泄的苦澀。為了村里人,費盡心力的村長夫妻也有無法宣之于口的苦:因為想要個孩子,村長媳婦喝了無數的苦藥湯卻毫無效果,最終一輩子無兒無女。
王讓過賣面皮被抓后,被所謂的“執(zhí)法者”厚顏索要天價罰款。劇情直指那些狐假虎威、吃拿卡要的社會蛀蟲。在生意走上正軌后,口袋鼓起來的小雨卻結交壞朋友,沾染上不良的社會習氣,沉迷賭博。《面皮》將這抹辛辣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劇中的咸,來自村長疼愛地拋給孩子們的炒黃豆;來自村長媳婦去世后,村里人情難自抑的眼淚;來自村民們?yōu)榱烁淖兩?,幾十年如一日揮灑在田間地頭、作坊、工廠的汗水;來自改革開放45年間無數普普通通的農民為建設家鄉(xiāng)、建設祖國而付出的心血。
一部《面皮》,演出了一戶關中農家乃至中國農村40多年的變遷,讓人五味雜陳,表現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千年的生生不息,觀之燦爛奪目。
劇中悲愴凄涼時的秦腔曲調、歡欣雀躍時的社火表演、特意營造出的仿若剪紙投影般的勞動場面,以及用馬勺、臉譜、花饃、泥塑等精心制作的背景裝置……這些地方特色非遺元素和劇中最大的非遺IP——搟面皮制作技藝的藝術化運用,在推動劇情發(fā)展、渲染情緒氛圍的同時,也對陜西非遺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進行了恰如其分的展示。
話劇《面皮》亮相第十屆陜西省藝術節(jié)。
一臺130分鐘的話劇,演出了小人物面對命運時的痛苦掙扎、奮起反抗和自我蛻變,演出了啼笑皆非的世間百態(tài),更演出了40多年的社會發(fā)展。這不僅需要主創(chuàng)人員、演員們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還需要他們源自內心的熱愛、自信和堅守。
“寶雞市藝術劇院如今僅有六七位話劇演員,但他們仍堅守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用真誠、質樸的表演奉獻人民。能和他們并肩是我的榮幸。”在受邀出演劇中“村長”一角、首次踏入寶雞市藝術劇院時,吳京安的內心因為震撼而更加堅定,“我是陜西人。雖然18歲就離開了家,但在這一方水土中,在秦嶺腳下,我成長的根基是厚實的。我覺得我的每一絲頭發(fā)、每一根神經,都能調動起我對這一方土地深深的愛。感謝這部劇,讓我再次重溫對家鄉(xiāng)的愛。”
為了讓寶雞搟面皮擁有自己的藝術形象,編劇張驥懷著一腔熱情跑遍了寶雞老城區(qū)的村莊,了解了許多真實發(fā)生在村里的故事?!斑@部劇跨越了40多年。這40多年對我們每一個人、對整個國家的發(fā)展來說,都非常重要。今天的生活是我們小時候根本不敢想象的。將時代變遷呈現在舞臺上,讓觀眾看到改革開放給城鄉(xiāng)人民生活帶來的巨變,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睆報K說。
“我是地道的寶雞人。在看到這樣一個講述西府農人靠自身奮斗脫貧致富,謳歌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描繪西部農村時代畫卷的劇本時,我很感動,也能更迅速地投入到二度創(chuàng)作中。”導演姜濤表示,用一碗面皮勾連起人民情感和社會發(fā)展,在歷史的年輪中觀察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探討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意義,正是這個“小題材”想要呈現的“大情懷”。
“《面皮》寫的是寶雞發(fā)生的故事,演的是寶雞人的人生。《面皮》展現的就是寶雞人的奮斗史、創(chuàng)業(yè)史。下一步,我們力爭將這部劇打造成宣傳寶雞地方特色和非遺文化的名片和品牌項目,用這樣接地氣、有人氣的舞臺藝術講好陜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該劇出品人、寶雞市藝術劇院院長楊蘭說。
一部《面皮》,有奮斗,有精神,有滋味。如果說在劇中諸多人物不同的人生中,有什么是相同的,那便是盤亙在時代洪流中巋然不動的文化根脈、民族精神。(陜西日報)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180004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376965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lián)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qū)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地址:寶雞市行政中心投資大廈9樓 聯(lián)系電話:0917-3376965 郵箱:bjnews@163.com